《中国新闻发布》2023年第1期丨进博会: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
近日,由中宣部主管、中宣部五洲传播出版传媒有限公司(五洲传播中心)主办的国家级外宣期刊《中国新闻发布》刊发《进博会: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一文,精选整理中国国际进口博览局党委书记、副局长,国家会展中心(上海)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孙成海在有关讲座上的讲授内容。全文如下。
进博会5周年标识
进博会: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
孙成海
中国国际进口博览局党委书记、副局长,
国家会展中心(上海)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
前不久,第五届进博会顺利举办,实现了安全、成功、精彩、富有成效的预期目标,也吸引了海内外各界的广泛关注。今天的讲座将围绕以下三个基本问题展开:进博会是什么?为什么要办进博会?为什么进博会能越办越好?希望我的讲述能帮助大家对进博会有更深入的了解,对我国的高水平开放事业、国际经贸格局等有更清晰的认识。
一、进博会是什么?
进博会的全称是“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是由中国举办的、国际社会广泛参与的、以进口为主题的国家级博览会。进博会的功能和作用包括国际采购、投资促进、人文交流、开放合作四个方面,我们形象地称之为“四大平台”。具体来说,进博会包括企业商业展、虹桥国际经济论坛、国家综合展等版块。
企业商业展为境外企业的产品、技术与服务进入中国市场、满足中国国内需要搭建国际平台。这是进博会的重头戏,具有“双境外”的特点,即参展的展商、展品都来自境外。企业展坚持国际一流展会目标,秉持“综合展、专业办”思路,包括食品及农产品、汽车、技术装备、消费品、医疗器械及医药保健、服务贸易六大展区。五年来,共有来自1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企业参展。
2022年11月5日,第五届虹桥国际经济论坛《世界开放报告2022》发布暨国际研讨会现场。
虹桥国际经济论坛邀请各国政要、国际组织负责人、重量级官产学研界嘉宾等,围绕全球前沿热点话题开展对话交流,为世界经济找准航向提出“虹桥智慧”和“虹桥主张”。虹桥论坛比肩达沃斯的高层次国际论坛定位,世界贸易组织、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等多个国际组织都是虹桥论坛的合作单位。五年来,共举办40余场论坛活动。
国家综合展邀请有意愿的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和最不发达国家参展,介绍其发展成就、优势产业、文化旅游、代表性企业等精彩内容,向全球观众展示相关国家综合形象。五年来,有13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参加国家展。
第五届进博会斯里兰卡国家展海报
除以上三大版块外,每届进博会期间,还会举办众多政策发布、对接签约、投资促进等专业配套活动,以及丰富多彩的“非遗”项目展示等人文交流活动。因此,进博会在内容上,既有商品、技术与服务的展示,又有文化活动展演;既有采购洽谈交易,也有投资项目对接。在规模上,经过五年的发展,展览面积基本稳定在30多万平方米。在参与者方面,每年都有数千家企业参展,几十万专业观众注册报名。
举办进博会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提出、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他本人连续五届出席进博会开幕式并发表重要讲话。第五届进博会开幕式上,习近平在视频致辞中指出:“进博会已经成为中国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窗口、推动高水平开放的平台、全球共享的国际公共产品。”这一重要论述,高度概括了进博会是什么的问题。我觉得可以从三个维度来理解:
第一个维度,进博会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窗口。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党中央根据我国新发展阶段、新历史任务、新环境条件,作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重大战略决策。
进博会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窗口:在“窗口”方面,是指它通过展现中国广阔市场与开放决心、展示全球优质商品和服务,实现了“让世界看中国,在中国看世界”;对构建新发展格局的作用方面,是指进博会让全球优质商品和服务进入循环体系,促进循环的顺畅。一方面,畅通国内大循环。进博会上的外国企业,有些已经在中国有大量投资,进博会的成功举办坚定了他们对中国的信心。有些本来没有投资,但是通过进博会感受到了中国市场的巨大魅力,决定对中国进行投资。这些外企在中国投资、注册设立的企业,在法律意义上都是中国企业,他们提供了数量可观的国内就业岗位,并且贴近中国市场,提供的产品、技术与服务都将直接服务于中国国内需求。而且,引进来的新技术所带来的溢出效应可以改善国内的供给能力。这些都对国内大循环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链接国内国际双循环。进博会在中国举办,展商、展品来自境外,是国内国际双循环天然的连接点。五届进博会,累计意向成交额达3400多亿美元,展示超过2000项代表性首发新产品、新技术、新服务,既促进了国内消费升级,又助力稳住外贸外资基本盘。在进博会的6天展期之外,我们还举办了“进博会走进地方”系列活动,在西部的四川、东北的辽宁、中部的江西等地举办,带动优质跨国企业积极对接地方招商引资需求,积极推动“展品变商品、展商变投资商”。
第二个维度,进博会是推动高水平开放的平台。习近平总书记连续五届出席进博会开幕式并发表重要讲话,宣布中国重大开放举措,展示中国坚定开放决心,其中“开放”一词出现了130多次。习近平总书记在前四届进博会上宣布的17方面扩大开放举措已经全面落实,比如首届进博会上宣布的增设上海自贸区新片区、在上交所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将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等,有力推动高水平开放取得新进展。第五届进博会上又宣布了多项扩大开放举措,进一步彰显了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的信心。
进博会的三大版块——国家展、企业展、虹桥论坛,每一项都有鲜明的开放特色。国家展邀请世界各国进行国家形象综合展示、倡导全球开放合作,企业展向全球展示中国市场的开放魅力,虹桥论坛更是以“全球开放”为核心主题。在第五届进博会上,我们打造了“中国这十年——对外开放成就展”综合展示区,重点展示我国对外开放的辉煌成就,展现发展自己、造福世界的大国担当。其中有一个“展商变投资商”专区,专门展现外国企业通过参展进博会,进而投资中国、扎根中国的成功实践。这个专区有33家展商参展,展览面积达6200平方米,集中展示外资企业在工业智造、健康医疗等领域的典型投资案例。实际上,经过五年发展,很多展品都变成了商品,从展馆展台走进了千家万户;很多参展商都成了投资商和出口商,为中国和世界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
第三个维度,进博会是全球共享的国际公共产品。“公共产品”是常用的经济学概念,它区别于私人产品,是指具有使用上的非竞争性和受益上的非排他性的产品,所有人共有、所有人共享、服务所有人。我们说进博会是全球共享的国际公共产品,是指它不仅提供货物、服务贸易平台,还承载了国家形象展示、全球性重大问题探讨等多重功能,不断推动全球包容互惠发展。五届进博会,多国政要出席开幕式,持续发出坚定维护多边贸易体制、完善全球经济治理规则、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的最强音。
以第五届进博会为例,开幕式上,多位外国元首、政府首脑和国际组织负责人发表视频致辞,来自82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的101位部级以上嘉宾线上出席。虹桥论坛紧密围绕“全球开放”核心主题和“国际公共产品”定位,聚焦全球开放领域热点话题,为国内外政商学界嘉宾搭建高端对话平台。共举办24场分论坛,内容包括全球发展倡议、全球人才流动、数字经济开放与治理、全球粮食安全和乡村振兴、绿色低碳发展等。其间,“RCEP与更高水平开放”高层论坛就今年生效的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区域经济一体化和更高水平开放等重要议题展开研讨。我们还发布了最新的《世界开放报告》和“世界开放指数”,全景式扫描世界开放“进退”,科学、精确测度疫情影响之下世界开放水平的变化,以及各个经济体开放度的升降情况。进博会释放出共享发展的机遇,既让越来越多的优质外国商品与服务搭乘中国发展快车,不断拓展市场空间,为全球经济复苏提供更多新动能,也为经济全球化、全球开放合作凝聚最大共识、贡献“虹桥智慧”。
二、为什么要举办进博会?
进博会是世界上第一个以进口为主题的国家级展会,是国际贸易发展史上一大创举。那么,中国为什么要办进博会?进口是不是一个亏本的买卖,是不是一个只赚吆喝没有实际内容的举动?
首先,办进博会是国家战略需要。具体讲,是中国扩大对外开放的主动之举。2017年5月14日,“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北京举办,习近平在开幕式主旨演讲中宣布:“中国将从2018年起举办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当时,反经济全球化思潮沉渣泛起,“脱钩”观点甚嚣尘上。在这个时候,中国决定主动扩大进口、进一步开放中国市场,以实际行动展示支持经济全球化的坚定决心,展示推进高水平开放的坚定信心。据统计,从2017年到2021年,中国的进出口总额从4.11万亿美元增长至6.05万亿美元,第一贸易大国的地位更加稳固,并且成为1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主要贸易伙伴,与全世界的联结更加紧密。世界银行发布的《2020年营商环境报告》也显示,中国营商环境在全球各经济体中位列第31名,较之前年份明显提升,中国推动高水平开放的努力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
其次,办进博会是中国发展需要,反映了中国贸易地位的提升、发展阶段的变化与发展思路的转变。具体地,就是为了推动高质量发展,通过引进先进商品、服务和技术,促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国内产业升级,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在进博会诞生之前,大家最耳熟能详的中国大型贸易展会是广交会,全称是“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首届广交会于1957年4月在广州举办,创立背后也有深刻的国际环境背景。广交会开辟了一条中国与世界交往的通道,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首届广交会举办60年后,也即中国人讲的“一甲子”之后,中国宣布举办进博会,以进口为主题。从主动“卖东西”到主动“买东西”,背后是中国综合国力的大幅提升,以及发展阶段和发展需求的深刻变化。相比1957年,2017年中国的进出口总额增长了1300多倍,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一贸易大国,国际贸易地位有了天壤之别,经济发展所处的阶段也早已不同。
在中国进入新发展阶段的背景下,进博会从供给侧和需求侧两端共同发力,畅通国内大循环,链接国内国际双循环。一方面,在供给和生产端,进博会通过引进先进技术、中间投入品,以及促成贸易投资对接等方式,推动国内产业升级,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我们积极邀请全球顶尖厂商把最新最好的技术和产品带过来,展示给国内的采购商们,推动他们达成贸易和投资合作,让国内的供给和生产水平也提上来。另一方面,在需求和消费端,进博会上展出的优质展品,更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满足消费升级需求。大家可能听说过一些进博会上的“爆款”展品,比如麒麟电子减盐餐具、硬币大小的心脏起搏器、会打乒乓球的机器人等等。这些进口商品和服务广受欢迎,说明它们满足了中国市场所需,提升了中国消费者的福利水平。
第五届进博会上,参展企业发布新产品。
第五届进博会上,参展企业展示的乒乓球教练机器人。
第三,办进博会是中国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务实举措。从顺应历史潮流、增进人类福祉出发,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得到越来越多国家和人民的欢迎和认同,并被写进了联合国重要文件,深刻体现了中国同各国一道建设更加美好世界的坚定决心和使命担当。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始终坚持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政策宗旨,致力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进博会正是中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务实举措。五年来,众多国家元首、政府首脑等政要嘉宾齐聚“四叶草”,171个国家和地区的企业参展,其中包括44个最不发达国家。来自世界各地的“非遗”展示项目和人文交流活动精彩纷呈,促进经济与人文有机结合,彰显文明交流互鉴深刻内涵。在进博会上,世界各国广泛参与,共同奏响了人类命运共同体“大合唱”。在第五届进博会开幕之际,《人民日报》评论道:“五年来,进博会始终传递着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的‘中国主张’,画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最大同心圆。”这是对进博会非常公允的评价。
第五届进博会上的“非遗”项目文艺演出——安徽寿县寿州锣鼓
通过给最不发达国家展商提供免费展位等措施,进博会为这些国家打开了中国大市场的一扇窗。有来自几内亚比绍的展商表示,这小小的18平方米展位帮助他们拓宽了中国市场,他每天都会接待十几个采购团和有采购意向的客户,连仅供展示的样品都被消费者抢购一空,这远远超出了他的心理预期。阿富汗展商阿里表示通过进博会收获了2000多张地毯的订单,这意味着给阿富汗2000多个家庭带去了一整年的收入。进博会上,这些真实发生的生动故事还有很多。
三、为什么进博会能越办越好?
五年来,进博会克服新冠疫情、逆全球化等各种影响和挑战,连续五届成功举办,背后显然有一些根本性的力量在发挥作用。我认为主要有三个原因。
第一,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提出、亲自部署、亲自推动,党中央高度重视进博会。进博会工作连续五年写入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并写入“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前不久,在泰国参加APEC会议期间,他又向外国领导人提到要更好发挥进博会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历届进博会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结合国际国内最新发展形势,提出开放合作、共同发展的“中国倡议”,这是习近平外交思想和经济思想的具体体现,是我们办好进博会、持续做好对外开放工作的思想遵循。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坚定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不断以中国新发展为世界提供新机遇,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更好惠及各国人民。”这为我们办好进博会提供了力量、指明了方向。
第二,是因为我们的举国体制,能集中力量办大事。在进博会筹办中,设立进博会组委会、执委会,组委会由国务院副总理牵头,包括商务部等数十个中央部门。商务部、上海市作为主办单位,“双牵头”共同推进筹办工作,到会采购的39个交易团涵盖全国所有省、区、市。在办会模式上,采用了“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企业经营”的方式,既有政府定基调、把方向,又有市场机制提升效率、专业团队高效参与。这样,筹办工作充分调动国内外积极因素,成功克服各种不利因素影响,为办好进博会提供了坚强保障。中央有关部门专门为进博会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政策,上海市人大出台的《上海市服务办好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条例》已于2022年10月1日起生效,这些都为持续保障进博会越办越好提供了重要支撑。
第三,是因为中国综合国力的明显提升。敢于在世界上开先河,决不是靠一时之勇就能办到,更不会“越办越好”,一举成为世界知名展会,关键还是靠实力说话。我们有超大规模的市场。当今世界最稀缺的资源是市场。14亿多人口、4亿多中等收入群体的国内市场,是我国的巨大优势。尽管受疫情影响,2021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仍然达到44.1万亿元,是全球第二大消费市场。长远看,中等收入群体还将不断扩大,消费结构还将持续升级。我们有完整的产业链。目前,我国是世界上工业体系最为健全的国家,完整产业链优势无可替代,并且规模配套优势可大大降低企业成本,提高效率,增强竞争力。全产业链优势还具有“虹吸效应”,可汇聚全球要素和资源,形成具有更强创新力、更高附加值、更安全可靠的产业链,将牢牢吸引国际优质企业参与进博会和中国发展。
五年来,我参与筹办了五届进博会,体会很深。
第一,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前进道路上,必须牢牢把握“五个坚持”的重大原则: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持发扬斗争精神。其中第一个就是党的领导。进博会筹办工作始终依靠党的坚强领导,始终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始终调动和发挥各级党组织党员干部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在我工作的进口博览局和国家会展中心,党员干部也是最能吃苦、最能经受考验的中坚力量。今年国内疫情出现了一些反复,在第二季度,以及在展期将近的10月份,为了保障筹办工作不停歇,很多党员干部长时间吃住在单位,充分体现了党员的先锋带头作用。
第二,坚定不移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开放是当代中国的鲜明标识。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深刻指出:“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繁荣也需要中国。”进博会是中国新时代对外开放事业的一部分,“让开放的春风温暖世界”是进博会的重要使命。各位同学离开校园、走上工作岗位后,也将或多或少地参与到中国的开放事业中来,并且受益于开放水平的不断提升。希望大家都能为这份崇高的事业添砖加瓦、贡献力量。
第三,中国式现代化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未来可期。二十大报告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举办进博会就是其中的一抹亮色。在进博会举办之前,没有人会想到举办一场以进口为主题的国家级展会,更没有人想到这样的展会能在出口大国中国举办。作为国际贸易发展史上的一大创举,进博会不仅办了起来,而且连续成功举办,在国际上影响力不断扩大,也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它是中国式现代化“走自己的路”,并不断取得成功的一个生动缩影。我们有充分理由相信,二十大报告提出的“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一定能顺利实现。
2022年11月29日,孙成海在由上海市委宣传部、复旦大学共同主办,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承办的2022年度“新时代的中国”国情教育系列讲座上作相关讲授。